许多人在解释“格物致知”时都只是片面从字意上理解是探究事物的道理以得到知识,未免矮化了圣人的智慧。格物致知语岀大学,大学是治国理政的经世之学,仅仅只是“得到事物的道理”就能治国?自然不行,那究竟圣人要我们知道什么道理才能治国?就是阴阳,就是“道”,也就是説“格物致知”就是在告诉我们“穷究事物阴阳的道理才能得到道的真理”。如此理解就能与老子所提倡的无爲,孔子所説的伦常,以及中华文化主轴“易”和圣人主张的“中庸”不谋而合。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悟阴阳,执政者懂得阴阳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懂得平衡阴阳就是中庸。 中的前提是和。和是各保有阴阳的不同,和是制约阴阳被合化,和是阴阳共好。庸,从庚、从用,庚是秋天之意,属金,以秋实作变动去用,而达到可以或行的结果。先有了中的平衡,接著就要“剪裁、取舍”,庚金就是剪刀,用庸的取舍保持中的持续平衡,就是中庸之意。 所以,以格物作修持自身悟阴阳的方法,以中庸作经世治国用阴阳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其他网友观点格物致知,就是说再和外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致内心的光明过程,这是从德性之知上来说的,而非知识技能也非闻见之知。中庸里边的率性之为道,性也就是明德,率性就是顺道而行,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其他网友观点格物致知,才能不偏不倚的中庸。现时代的唯物辩证法对“认识”的描述,有“客观”一说。对认识的不清晰,会导致混乱,世界的“混沌”。由此,就不会有真假、是非善恶。不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道理”、“规律”。比如人世间的恩怨纠葛和争斗,还有和平相处,也有着可总结的“脉络”。这些,都不是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教育,已经是人人都有普遍一致性的共识,人人为之争取的基础权利。人对事和物的认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辨别能力。现时代,独立自主开放包容,是时代对人的要求。其中,能独立本身就包含有辩识的能力培养,辩识的“客观”,用现代人的话,就是“实事求是”。由此,才能有“公平”,一致,达到“和”的基础。否则,偏向不公正,就会有分歧,起冲突。现代国人应该为古人骄傲,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仍旧能够有作用。当然,历史是历史,时代对人的要求,一代有一代的不同。继承更需要发展,丰富。供参考。加关注多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不格物何以致知?知之不至何以明乎善?善之不明何以为中?中之不定何以为用?所以格物致知是中庸的基础,中庸必须以格物为前提,两者完全不相矛盾。格物致知可不是为了学习普通的知识这么简单。古人仰观俯察、格物致知,一是为了弄明白万物的共同属性从而理解上天创生万物的根本目的,进而顺承天意以确定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二是理解上天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管理万物的、是运用怎样方法实现其目的的,进而效法上天用同样的普适方式去有效地实现人类的目标。我们伟大智慧的祖先将他们观察思考的成果记录在册,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诗》、《书》、《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各种经典。因为老祖先的努力付出,后人本可以学而知之执而行之,奈何却视之为糟粕、弃之如敝履!
其他网友观点心者任物,格物和睦!生命健康,人生道路!天命曰性,性和情融!融会贯通,通达神明!明心见性,精神光明!身心健康,生命神圣!不知心者,信口胡扯!头懵脑混,颠倒损德!德由天赋,人性和睦!道生灵智,智慧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