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读道德经第三章时会发觉与企业管理中的标竿机制相冲突,而无法与现今企业状况及老子的思想相互贯通,其原因是《个体》还是《总体》的看法差异。如果你用第三章的观念于个体上,当然格格不入,如果你将老子这段话放在总体上就对了,也清晰了。老子的道德经是从执政者看国家总体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企业的总体,就是《团队》。老子的不尚贤讲的就是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队协作及机制的重要性。 日本经营哲学家稻盛和夫就是典型将道德经这句话运用在团队运作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管理精神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体现与应用。他让企业内的部门有独立的财务及业务权,让每个部门变成利润中心的经营团队,团队成员关注的是团队利润与运作,因为绩效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自然人人都带著团队的使命感拼命做岀贡献,哪有时间搞个人英雄主义或权利斗争?不尚贤的另一个重要推力就是机制,企业团队的机制不是升迁而是所得及归属感,运用马思洛的需求理论就能了解。 尚贤及标竿会让人关注于基本需求、安全需求的追逐,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权术操纵,及物质化炫富的自我满足上。
其他网友观点谢邀!先搁置一下《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先来说一下现代企业的管理。探索企业管理的精髓,就要先谈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去推动工厂管理。什么是管理的精髓?什么又是企业文化?日本大阪枚方市,有一个经营了几十年的模具厂,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这家模具厂,只有员工180人,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员工6o%以上,该企业的年产值换算成人民币达五亿以上,他们把业务做到了欧美及全世界。企业的精髓:事于和睦,力于团结。企业文化五点:1,官兵一致。2,同龄设计员与车间操作工的待遇一致。3,科长以下级别的领导是兼职工部。4,自己的事不麻烦别人。5,以部门或小组为单位,技术革新比武。回过头来我们再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贤,有才能的人。不尚,不祟尚。使民不争,不相互争。对比一下,您觉得如何?
其他网友观点不尚贤,使民不争。纵观道德经,以官本位为主,教育人的智慧,却是领导风范,不是官僚主义。所以,解释它的含义,不可脱离它的语言环境。通用自然大道,使能者的管理水平达到自然而然,让一切行政命令变得水到渠成。让障碍变成徒有的摆设,让反抗变成艺术性的被驱使,管理达到艺术水平,这是道德经要告诉我们的真理。不尚贤:不推崇能者行为,不立榜样标杆。这样大家就会理解为不合现代化管理的战略性。实则是大家沉溺于人言亦言,没运用自己的知识,主要还是自己没知识罢。后半句,使民不争。什么意思是?说明,尚贤,会让人争夺挤压,耍权弄术,搞阴谋诡计。不能教诲人行走于敞亮的大道之上。这有消极的考量。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尚贤,这话没说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家心理敞亮的作为,明是非,知禁止,主动积极地自我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己为自己树立自己的明星标杆。俗话说得好,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不尚贤,能大大的拓展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智慧本自生,非取经方能有,Why?人人都不自信,没有自我肯定的底气,又如何能把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需要的样子呢?譬如ISO管理体系,大家认为别人的好,一下子把原有的体系全部打翻,依教奉行,结果搞成了画猫充虎的水平。根本不能理解核心要旨,全把力气用在边边角角上了。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是为了当官而来,而是做好领导工作。为大家建立一定的底气,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升迁平台,打击阴谋诡计小手段,清除不正之风。这样,大家都是主人,大家都是发明者,创造者。
其他网友观点我认为不能单独的理解,需要从整体的来理解《道德经》。这个整体理解,把事情就玩大了,这就需要从组织的根本来解读了,窃以为组织的根本在信任和服务,其实这也是《道德经》整体的根本,文字都是在把“天时地利人和”聚集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和服务的静态逻辑。这就好比企业文化,文本文化与运用文化是两回事。后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服务底之上的,文本文化是建立在后者实践后成果经验的总结。所以,我认为单个的理解《道德经》中的句子,来运作企业管理,是即不懂管理,也不懂文化。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这是老子的伟大思想,值得深思和灵活运用。不尚贤和使民不争正是老子道法自然和无为无不为等智慧的具体运用。现代管理学中所讲的树立标杆和树立榜样是指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而老子讲的则是管理人心,其中并无矛盾,但很显然老子的思想处在更高的层次上。